查看原文
其他

朱小地 | 寻找永恒的“四合院印迹”

引言

你可曾拥有老北京的记忆,

那些院中养花逗鸟的曾经?

你可记得夜晚纸窗上的人影、树影斑驳,

以及水缸中的那一轮清月?

你可怀念暮春屋檐边的落雨嗒嗒、仲夏树荫下的言笑晏晏与深秋院落中的霜花漫漫?

你是否能忆起倚靠在院墙上,

奶奶在藤蔓下给你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动人的场景仿佛已离我们很远。

如果这些场景重新回归到四合院中,

又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天院”效果图

由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盛大绽放,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天院”艺术展“城市复兴展”“回归•院生活”等主题展览。

在即将亮相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的“遇见什刹海”中,由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创作的“天院”艺术展,将通过九个有关过去四合院生活的动人场景:水中月、镜中花、窗上影、檐边雨等,表达对传统四合院生活与文化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关于永恒的“四合院的印迹”的共鸣。


朱小地



建筑师、艺术家


天院 | 背景


旧城的衰败与文化的消逝,引发了我对北京四合院现状持续的关注。曾经的青砖灰瓦,四合院落,带给人们多少魂牵梦绕的留恋。发展与保护本来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今却成了相互较量的此消彼长。在通常的情况下,天平总是倾向于盲目的发展,折射出当下的无知与麻木。如何从个人的身份出发,表明自己的态度,准确阐释文化的价值,成为了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考的主要内容。

——朱小地

北京四合院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传统的民居形式,它留存在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记忆中。什刹海片区在老北京700多年的历史的时间段内,一直恰到好处地融合在北京旧城完整的空间肌理中。




朱小地在近几年开展了一些关于旧城、四合院、传统建筑和建构的当代艺术实践工作,如去年对传统建筑回应的《斗四藻井》设计和《庙雨》个展。而即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开幕的“天院”艺术展,将在北京什刹海地区九个院子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和创意。


这次艺术展与建筑师的工作不同,其中有三个难点:第一,北京四合院肌理明确,九个院落完全不同;第二,在著名的什刹海历史保护街区中,超越了一个四合院单体的体量去做几个院落的大范围设计,从尺度上讲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什刹海街区是北京旧城夜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它不应只在白天受到观众的喜爱,茶余饭后的夜晚也应是观众参观的主要场所。

 



从天空向下俯瞰四合院时,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屋脊以及从院子中生长出的高大的树木,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景观。假若上天有灵,是否会永恒注视着这个城市、这个院子一天天的发展和变化呢?




与上天相对应,院落则存在于地上,于天地之间。从院落中向上看,一方天地,寄托了我们人的生活以及人与建筑、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以我们经常用天人合一的描述,来表达中国人对建筑、城市和自然、天地关系的理解。


如今,我们会发现有些四合院已经被原住民改造的面目全非。因此我们仍旧希望对旧城的依恋和对四合院的保护是当今建筑师从事工作的主要态度——在城市不断扩张和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师若能通过空间来表达对历史和文化、院落和城市的爱护与珍惜,将会明确地传达给大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示范性信息。


当我们真正在四合院生活的时候,怎样的记忆才能引起我们对四合院的联想和热情?设计的缘起,就是希望能够找到永恒的“四合院的印迹”是什么。


在这样的思考下,“天院”主题的艺术展应运而生。


九个院子的位置





天院 | 九个院子的场景设置

什刹海地区若干个人去楼空的院落,也许是寄托情感的小小天堂。置身于幽静的心灵仙境,一幕幕场景,都能触发时空的记忆。


诗意的装置轻柔地介入院落之中,坦率而真实地触及四合院的灵魂。表达对传统四合院生活与文化的喜爱,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不仅是极富东方场所精神的表达,而且可以展开与旧城文化传统和前人生活意趣的亲密对话。

“天院”艺术展设置了九个能够引起老北京人记忆、同时期望使得外来人士了解四合院魅力所在的生活场景和片段:水中月、镜中花、窗上影、檐边雨、笼中鸟、树下荫、墙上痕、地上霜、架上藤——名称来源于中国现有的、有关古今四合院或院落空间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场景。九个院子的组合将给老旧的四合院以新的命题并使之充满吸引力。通过艺术再现,期望这些场景能够使狭窄而小巧的四合院院落,配合展览和观众的介入,重新充满活力。


水中月东煤厂胡同甲41号


“水中月”

水中映月影,

似水柔情。

黛玉赴寒塘,

月影凄美。


▷小时候四合院内都会有防火使用的水缸,到了夜里,月亮升起,水缸中会映出一轮清月晃动的、打动人心的倒影。



“水中月”概念示意图


作法:银色磨砂金属板上预留一个正圆形抛光区域。白天,反射着天光;夜晚,映出一轮“明月”。


镜中花金奖胡同7号


“镜中花”

镜中照花,

若镜虚渺。

叹繁花落,

尽思华年。


▷四合院中常有养花,镜中簪花也是曾经妇女装扮的方式。



“镜中花”概念示意图


作法:地面以抛光金属板铺陈,局部呈方形开口,将花盆沉入金属板平面下,只留花草部分在上面。


窗上影大半截胡同7号


“窗上影”

树的影斜依纸窗,

水墨追求的梦幻。

你的身影印窗格,

世间向往的静美。


▷旧合院常用纸糊窗,树影斜斜打在窗户纸上,院落外部与内部的光线,与人的身影交错在一起,有一种水墨画般的效果。



“窗上影”概念示意图


作法:磨砂面金属板几块立在地面上,人在其中行走,能够感受到人影晃动,亦真亦幻。


檐边雨水车胡同24号


“檐边雨”

观廊下景致,

檐边雨帘。

念万般迷恋,

雾隐姝颜。


▷屋檐落雨,既是旧时排水的做法,亦是曾经廊下的一片景致。每当下雨时,雨水从屋檐嘀嗒落下的声响,便会唤起人们的对老四合院的记忆。



“檐边雨”概念示意图


作法:大小不一的不锈钢球,沿檐下边散落一地,记忆以往檐雨坠帘之时节。


笼中鸟金奖胡同5号


“笼中鸟”

无力飞天两壁清,

心移咫尺万山程。

尘埃舞尽由它去,

不顾风云坐圄囹。


老北京遛鸟文化常青,以前的旧四合院, 家家户户都养鸟,经过鸟儿爷调教以后, 鸟声清脆悦耳,各有特色。



“笼中鸟”概念示意图


作法:金属板变形成框,悬吊在树上,仿佛隐约有鸟声传出,感受笼鸟情趣。


树下荫苇坑胡同14号


“树下荫”

一卷诗书树下凉,

茫茫瀚海即天堂。 

轻荫如盖耽华章,

美酒干酪溢流芳。


合院大树好乘凉,而杂院时期,院中树下常是各家凑在一起热闹的场所。纳凉、下 棋、唱曲、逗鸟、观星,甚至是吃大桌饭。夜晚亦是如此。



“树下荫”概念示意图


作法:金属板变形成方形板凳形状,置于树下,可供人们聚集与休憩,以往庭院的欢愉情景如在眼前。

墙上痕刘海胡同24号


“墙上痕”

岁月虽可以老去,

古城却无法忘却。

旧墙是否能相识,

让我倾情百步穿。


▷绿茵爬上墙面,或沿着砖缝瓦隙滋滋生长,在古老的四合院中留下岁月的痕迹。



“墙上痕”概念示意图


作法:以砖比例为参照格网,用钢板制成高于人“类影壁”,置于院落入口处,可思墙内外情景,可品墙上岁月之痕迹。


地上霜西枪厂胡同甲12号


“地上霜”

月圆月缺如循环,

秋去秋来无断绝。

遂令皎皎地上霜,

都作星星鬓边雪。


▷石板上面凝成的一层雪白的霜,秋叶纷纷落下铺满地面,也是一种合院的记忆。



“地上霜”概念示意图


作法:银色拉丝金属板铺平,边缘做成消融形态的曲线,感怀时节变化。


架上藤护国寺西巷37号


“架上藤”

葡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栏干群雀斗。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四合院中人家多架藤,爬藤常沿着墙面和木架竹架蜿蜒而上。有些爬丝瓜藤,有些爬葡萄藤,有些有爬山虎,有些选牵牛花,也是一种别样的景致。



“架上藤”概念示意图


作法:一组高于人的金属框排列成廊,窥视天空,畅思无限自由。



艺术装置将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以达到采取抽象的方式充分地展现院落场景可能性的期望。不但不锈钢材料能展现想要的意象,而且光线的反射——包括自然光线或院落内外夜晚的灯光,也可以使不锈钢材料呈现不同的景象。

 


为突破每个院子的空间制约,将什刹海片区作为对象,回应整体文化保护的理念。在对每个院子进行记忆元素的创作基础上,采用灯光作为统一的表现方式,光线沿着每个院子的边缘,垂直向上,在天空中呈现出院子的轮廓,使地上的院子与天空产生关联,强调四合院的价值与永恒。并希望在晚间,与属于什刹海地区独特的夜生活氛围相融合,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关于旧城更新与“遇见什刹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与长期对历史地域和旧城四合院文化有思考的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对如北京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片区的旧城更新与“遇见什刹海”有更加独到与深刻的见解。

UED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热点。您认为什刹海这样特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进行更新时应注重哪些因素?

朱小地什刹海地区的旧城改造有着它自己的特点,首先这个地区整体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最大的动力或者建设主导方应该是拥有或租住此地进行房屋使用的原住民,因为他们对市场和生活的感知是真切的,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这个地区保持鲜活的状态。因此政府的决策应趋向于背后,更多地支持市政、交通或者进行外围环境的整治。原住民意向与政府决策相互有机地结合,使这个地区的改造拥有符合它自身特点的改造方式。


UED您认为如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片区要怎样应对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朱小地去年我曾参加东城区前门东区的项目,那里的形势与现在形势很不协调:为何处在城市中心的旧城仍处在不断地漫长地破败过程中,它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其实我们知道,一个四合院修复出来之后它的价格就会比原来高十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我们的政府负责市政交通又该如何做?我建议我们应该在旧城的地下二层开发机动车的交通和停车,把地下一层都给原住民。房子一旦增值,各种业态就会发展起来。不应由我们强制性的帮居民修房子或者让居民走人,政府应该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如胡同中污秽合流,生活用垃圾和污水聚集到一个管线,井盖中会散发出味道;有的房子甚至不能成为成套的住宅:只有卧室,或许再加上客厅,但是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居民只能在公共区域去解决这些生活必需。于是这些与现代居民居住需求走向相反的房子只能逐渐的破败下去。


UED您如何解读“遇见什刹海”的主题:约会设计与艺术?

朱小地在讨论中专家已经给予什刹海地区一个高度的评价,它的定位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区,也不与一般旧城区域相等同,而是从元大都开始就发展至今,逐渐有了现在围绕海子而成的格局。现在这个地区已经成为北京人和外地游客汇聚的地方。可以说什刹海的历史积淀、人文和其自然与城市相结合的景观是对北京旧城风貌的综合展现。



UED您对“遇见什刹海”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什刹海地区发展有什么想法?

朱小地说到旧城改造,多年以来我们似乎都采用了比较单一的方式,比如请规划师、建筑师对旧城的院落进行改造。但我认为“遇见什刹海”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它邀请艺术家、建筑师共同参与,不光只是进行简单的城市改造或者旧城房屋的重新建设和设计,更是把当代艺术的关键性理解进行表达,并且与建筑师对项目未来可能发生的衍变设想相结合,介乎于建筑和艺术之间,以广泛地应对场地需求。这是对未来发展进行的一种良好的尝试。


期待着你在白天、或者夜晚,走进什刹海的四合院,搜寻民居建筑的生活元素。伴着树荫窗影之形、雨滴鸟鸣之声,迷于镜花水月之空灵、墙痕笼鸟之乡愁。


编辑:Alexandra


以上内容根据朱小地在“遇见什刹海”发布会致辞与采访进行整理。



关注“遇见什刹海”官方微信:yj-sch

持续获得“遇见什刹海”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邮箱

uedtougao@uedmagazine.net

媒体合作邮箱

Zhaomingcbc@qq.com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